《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8月17日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西藏巨变

史本林

2015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党的西藏工作新的里程碑,开辟了我们党治藏方略的新纪元,对推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层面:首次形成“党的治藏方略”思想体系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前,尽管有部分学者在使用“党的治藏方略”这一概念,但直到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治藏方略的内涵,即“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在总结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特别是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新部署,是对党的治藏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的日臻成熟和丰富升华,是进入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总纲领。

二、政策层面:与时俱进明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路线

第一,进一步强调西藏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将西藏定位于“两屏两地一通道一前沿”。“两屏”: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两地”: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通道”: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一前沿”: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与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定性的十四世达赖“四顶帽子”相比,这次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世达赖是“披着宗教外衣祸藏乱教的政客”身份。西藏始终处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沿阵地,“一前沿”的提法是这次会议对西藏定位的一个亮点。

第二,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地提出西藏工作的“二十字”工作原则。“依法治藏”,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长期建藏”,就是要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凝聚人心”,就是要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来。“夯实基础”,就是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基层组织搞强,把基础工作做实。

第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出解决西藏社会主要矛盾的工作重点。解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确保西藏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发展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实践层面: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带来西藏巨变

西藏是我国社会发育程度最慢、客观条件最差、基础设施最不完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最弱、宗教氛围最浓、守土固边任务最重、反分裂斗争形势最尖锐的地区。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高度稳定和谐、生态文明持续向好、经济增速全国领先、基础设施全面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提前高标准完成、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1、社会高度稳定和谐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观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思想从“要我稳定”转变为“我要稳定”。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旗帜鲜明地与达赖集团作斗争,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打非治乱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2019年,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7%,位居全国前列,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3.5%,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1%。不断深化宣传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2019年,日喀则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洛隆孜托镇、巴青县中学等5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 截至2019年底,边境小康村全部开工,已建成153个,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2、生态文明持续向好

监测数据表明,2019年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总体趋好,绝大部分区域处于原生状态,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2019年初步划定了生态红线,全区45%的区域被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达428.2万平方米,4058人搬出极高海拔生态保护区。地级市空气治理优良天数比率达99%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批准建立墨脱、察隅、波密岗乡、林芝巴结、聂拉木樟木沟、吉隆江村、珠穆朗玛峰7个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深入实施,2019年,生态领域投入增幅达20%以上,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类奖补资金97.7亿元,错那县勒布沟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生态+农牧”“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命名自治区级生态县17个、生态乡镇213个、生态村2373个。“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依然壮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经济增速全国领先

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7.82亿元,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按不变价比1979年增长了39.18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21.6%提升至54.42%,第二产业从27.7%提升至37.44%;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物流运输、藏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实现旅游总收入559.28亿元,同比增长14.1%。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1元,同比增长12.8%,按照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58.53倍。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89,保持下降趋势,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2.8%提升至3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科技支撑力增强,经济质量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4家,科技孵化器4家,累计孵化企业193家。2019年,财政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分别增长23%和19%。全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100%,每千人技术人员数达到5.89人。

4、基础设施全面全力推进

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公路、铁路、航空全覆盖。公路总里程从1978年的15852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103951公里,增幅达6倍以上。拉贡等7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建成运营,建成运营民航机场5个、通航城市42个。水电为主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逐步形成,满拉、旁多、瓦托、金桥等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发电,加查、大古等水电站和金沙江上游水电基地建设顺利。农网改造加快推进,主电网覆盖66个县(区),累计落实中央政府基础设施投资686亿元,援藏项目到位资金42亿元。

5、精准脱贫提前高标准完成

多措并举、持续攻坚,2019年底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基本消除,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累计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4万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完成,“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搬迁入住6840人。推进“智志双扶”,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5.5万人次,转移就业18.6万人。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八个全覆盖”工作机制,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288.83亿元。

6、坚定不移改善民生

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2019年,“五个100%”目标全面实现,学前双语幼儿园覆盖66.8%的行政村,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38.9%的学校实现智慧教育覆盖。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8万人次,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6岁,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87张;全区城镇居民共有25728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享受低保救助金1.82亿元。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互联网+医疗健康”覆盖20%以上医院;完成9万人次妇女“两癌”筛查,结核、肝炎等疾病筛查防治全面落实;加快推进藏医药产业发展,建成3个国家级藏医区域诊疗中心。加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书香西藏”建设稳步推进;各级开展惠民演出近7400场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1%和98.6%,群众文体设施不断增多,活动持续丰富。

(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