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8月13日

好山水带来好日子

本报记者 刘芳 潘璐

“如今我们这里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态环境更好了。钱包鼓了,生活美了,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69岁的昌都市民泽仁罗布用直接的话语道出了家乡的变化,眼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昌都市认真贯彻区党委、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西藏的决策部署,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最普惠的福祉,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让域内河湖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幸福湖”,昌都市不断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创造河清湖美的水域环境,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数据显示,全市2555名各级河湖长共巡查河湖1.1万次,清理垃圾1300余吨,排查整治“四乱”问题171处,使全市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也达到了100%。

“前些年,从河边望下去,河床上随处可见塑料袋、易拉罐等生活垃圾,现在垃圾消失了,河水变清了,周边景观越来越美了。”家住金沙江西岸、贡觉县雄松乡的嘎玛由衷地说。

河湖更清的同时,三江大地更绿了。夏日时节,走进卡若区孜通坝片区野堆村,一株株云杉整齐排列、迎风挺立,展现蓬勃生机。这是昌都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工程的一个实践。近年来,昌都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草原管理等各项工作,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增强、生态富民成效日益凸显、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6平方米,目前,已建立了9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公园,总面积44.82万平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昌都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注重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管护,使20余万名群众吃上了“生态饭”,2018年以来,完成经济林建设26239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87户6211人,人均增收3300余元;完成林木种苗基地建设11502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1999人,人均增收4200余元;落实精准扶贫草原监督员岗位,累计向群众兑现草原补助奖励资金8.87亿元。

在探索绿色工业发展工作中,昌都市始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立足优良的生态气候条件,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9年工业总产值达32.42亿元,各类园区完成入库税收10.18亿元,全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如今,昌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优质青稞、葡萄、绿色蔬菜等为主的种植业,以牦牛、阿旺绵羊、藏香猪等为主的畜牧业,以“拉鲁卡”荞麦系列产品、“洛隆糌粑”系列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家住昌都市卡若区的洛桑,今年45岁,曾经是一名伐木工人。随着昌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像他一样的伐木工人没有了用武之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洛桑从伐木工人变成了环卫工人,成为了环境“保护者”。聊起现在的生活,洛桑带着满满的自豪说:“我的收入比伐木的时候更高更稳定了,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重新择业的机会,这份工作让我明白了爱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水青山、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