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7月14日

“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记隆子县卡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仓穷白姆

本报记者 巴桑旺姆

“扶贫路上没有局外人。”这是隆子县雪沙乡卡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仓穷白姆的座右铭。

2019年1月,26岁的仓穷白姆被组织选派到卡堆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来,她忙碌的身影深深烙在了卡堆村群众的心里,本人也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有空,她不是入户宣讲国家政策,就是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屋,想尽办法帮助想就业的群众找工作……”对于仓穷白姆,该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平措这样评价道。

卡堆村是一个牧业村,群众除放牧外,主要靠挖虫草和贝母等增加收入。村里群众“家乡宝”这种思想严重,不愿外出务工。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仓穷白姆想:“我得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她开始挨家挨户摸排走访,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索朗江村是卡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挖虫草、贝母获得的收入,难以实现脱贫。“虫草、贝母有时多,有时少,挣的钱也时多时少。”索朗江村说,“仓穷白姆劝我外出务工,刚开始我不愿意,怕在外面受气。现在想来,多亏了她,不然,我家脱不了贫。”

为了改变索朗江村家的状况,仓穷白姆经常到他家做思想工作,给他讲国家的扶贫政策,讲身边的脱贫故事,讲外出务工、拥有稳定收入的好处,引导他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增收致富。最终,在仓穷白姆的劝说下,索朗江村开始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索朗江村说:“仓穷白姆是一位好干部,设身处地为我们贫困户着想,多亏了她的劝说,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改善。”

“我觉得精神上的富裕往往比生活上的富裕重要很多,要让群众先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贫困,才能真正富裕起来。”仓穷白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据统计,目前,卡堆村外出务工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70%,外出务工群众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在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的同时,仓穷白姆积极依托本地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增收。去年,普卓村至卡堆村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启动,仓穷白姆积极与施工方对接、协商,为群众争取到就近务工的机会。

心里装着群众,干事就有动力。在仓穷白姆的积极动员下,卡堆村群众陆续前往工地务工,有的干一两天,有的干五六天,群众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没想到,外出务工能增加这么多收入。”拿到7000元工资后,索朗江村激动地说。

在仓穷白姆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卡堆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84元。

“群众脱贫以后,更要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巩固好脱贫成果。”现在,仓穷白姆全心扑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

今年67岁的白宗是卡堆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三级残疾,丈夫去世早。为了让白宗感受到温暖,仓穷白姆一有时间就去看望老人跟她聊天。

“仓穷白姆很照顾我,经常过来陪我。”白宗说,“我一定听党的话,把日子过好。”

担任卡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仓穷白姆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服务好,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让群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国家扶持到自力更生的转变,团结一心奔小康。”仓穷白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