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7月01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双湖县积极探索牧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构建牧业产业现代化体系,助力脱贫攻坚——

羌塘草原谱华章

本报记者 谢伟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那曲市双湖县结合纯牧业县的优势,积极探索牧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出“公司+专合组织+牧户”的集团式合作组织思路,帮助群众改变“单打独斗”思想观念,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增强自我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牧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羌塘草原深处谱写精彩华章。

双湖县作为纯牧业县,海拔高、气候差,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市场经济观念淡薄、自主脱贫意识欠缺,除嘎措乡、措折罗玛镇8村及部分牧民自主组建合作社外,其他牧民基本以自食保障为主,小规模经营畜产品维持日常生活,甚至存在以物换物的生产生活模式,严重阻碍了牧区的发展,并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了制约。针对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双湖县委、县政府及各行业部门主要领导带着课题,持续深入乡镇、村、牧户实地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意愿,积极探索破解牧业发展瓶颈的思路办法,并召开县委常委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县、乡、村三级干部群众座谈会等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分析传统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最终确定“一主三辅”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破解牧业产业发展瓶颈,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增强自我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行嘎措乡的合作社模式,提出组建以劳力、牲畜、草场为元素入股的“一乡一社,一村一合”集团式合作组织思路。

在组建“一乡一社,一村一合”前期,大部分牧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县委、县政府下定“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决心,组派10余批次以县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深入乡村户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坚持把“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作为组建集团式合作组织的切入点,全方位多方面开展政策宣传,引导群众从单一的粗放型游牧生产方式向多元化、集体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转变。通过多方面努力,最终于2017年底组建了以科学化畜牧业为主导,以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的7个“一乡一社”31个“一村一合”。目前共2569户12970人参加参合,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92户4380人参合,参合率达100%,其他牧户参合率达97%以上,牲畜入股41.1305万头(只)、草场入股11764.437万亩、劳动力入股5046人、资金入股781.63万元,7个乡镇“一乡一社”注册资金6381万元,31个村级合作组织注册资金2.2亿元。

同时,最大限度整合县级资金助推合作组织发展。在上级划拨“一乡一社”300万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加强县级配套资金350万元,为“一乡一社”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将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达的第一批以奖代补“一村一合”启动资金(2018年强基惠民资金)620万元下达给各乡镇,按每村20万元的启动资金进行分配,并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申请每村30万元的奖补资金。同时,整合强基惠民结余资金176.19万元,用于“一村一合”项目建设,切实为合作组织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以奖代补形式将2017年、2018年脱贫成效考核奖励资金350万元用于“一乡一社”“一村一合”牧业发展,县级整合涉农资金826.7万元用于扶持人均未达到35只绵羊单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在合作组织中的牲畜股份,平衡富裕户和贫困户的差距。

为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管理运营规范化、制度化,依托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牧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管理上从牧业发展长远出发,以缓解草畜矛盾为切入点、牲畜由村集体统一放养;以劳力就业为导向,所有劳力由村集体统一安排;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草场流转统一管理、明确冬夏放牧点及“修牧、轮牧、禁牧”草场的科学合理规划及使用,将原有国家投入的村级项目资产做好登记造册、折股量化到合作组织每名社员的人头上,从根源上防治国家投入项目后续管理不到位、效益发挥不足等问题。经营上采取畜产品统一购销、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无劳力和孤寡老人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计分等运作模式。同时,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在条件和资质允许范围内,单项投资不超过200万的项目议标给“一乡一社”“一村一合”等本地农牧民施工队,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为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搭建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