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6月27日

以前喂牦牛的“青饲料”,现在成了群众增收法宝——

小小芫根变身记

本报记者 万慧 陈志强

连日来,类乌齐县类乌齐镇香迁村选派支部书记蔡鑫平忙着在网上挑“锅”——村里的芫根加工厂准备引进高效储热节能汤鼎。“专业锅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他介绍说,“届时,村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蔡鑫平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村民主要靠采挖野生药材为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保守落后,严重阻碍了全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2017年,香迁村就实现整村脱贫,但脱贫后的村集体经济仍是一片空白。

2018年6月,香迁村利用本地芫根种植的独特优势,芫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的成立打破了香迁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尴尬局面。

说起香迁村发展芫根产业的独特优势,蔡鑫平告诉记者,香迁村海拔4300米,光照时间长,且位于峡谷地带,雨水充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香迁村种出来的芫根口感独特。加上香迁村一直以来就有种植芫根的历史,自昌都解放以来,全村芫根种植面积从50多亩发展到150多亩,产量也有了很大提升,为香迁村发展芫根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8年,针对全县40个集体经济空白村,类乌齐县给每村拨付2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了启动资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便立刻行动起来。

2018年6月,村里成立供奉家芫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1月,合作社经过多次试验,将芫根果实水煮、晒干,制成芫根干。同年4月,村委会主任次仁其瓦等人带上芫根干到县城售卖。没想到,市场反应非常好,当天就销售一空。后来,在类乌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下,芫根干成功打入当地超市;在县里协调下,芫根干也进入邦达机场候机厅进行销售……

“我们的产品包装上有微信二维码,扫一扫,芫根干的相关信息就出来。”蔡鑫平说,很快,香迁芫根就小有名气,甚至有拉萨、阿里、那曲等地的客人购买。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合作社销售额5.5万元,纯利润3万多元。

“香迁芫根的发展,只是类乌齐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试点。”类乌齐县农牧局局长旦增群培告诉记者,类乌齐县属半牧半农县,芫根产量较高,亩产平均可达3000斤以上。作为全县四大发展产业之一,类乌齐县大力发展高原绿色芫根产业,一方面鼓励种植户大面积种植芫根,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本地农牧民参与到芫根产业当中,并扶持成立了类乌齐县极多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该企业从类乌齐县收购芫根750余吨,涉及桑多镇、吉多乡、类乌齐镇、卡玛多乡等470余户种植户,户均增收3200余元。以前喂牦牛的“青饲料”摇身一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谈及芫根产业的发展前景,旦增群培告诉记者:“目前,按照每斤1元的芫根收购价格计算,种植芫根远超种植青稞产生的经济效益。全县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前提下,正稳步推进芫根种植基地建设,年内全县将扩种芫根面积7400亩,力争使全县芫根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此外,我们还同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昌都市蓝天圣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初步拟定了《(蔓菁)培育、种植及深加工项目三方合作协议书》。届时,将为芫根健康养生文化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不久的将来,‘生态类乌齐芫根’品牌将成为类乌齐县的一张闪亮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