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5月12日

硕督村

高扬

硕督村位于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东一公里处,海拔3531米,属茶马古道重要的中转地。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奉旨率部队对西藏实行“改土归流”,部队行至今那曲市时,四川境内发生内乱,赵尔丰被清政府一道圣旨召回四川平乱,他的部下遂从那曲返回硕督宗(今硕督镇)所在地待命。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待命官兵进退两难,只能滞留那里,与当地群众隔河而居,来往甚频、亲如一家、守望相助、互通婚姻、繁衍生息、世代杂居。他们在交往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生产方式互学、生活方式互教、文化传承互鉴,树起了一座血脉相通的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特形成以下文字,权当我对硕督村的敬礼!

走进硕督村的院落

两棵参天大树依偎而立

一棵姓杨

一棵姓柳

它们根脉相连

枝叶相拥

它们映照日月

昭示后人

他们枝繁叶茂

荫及子孙

它们携手互勉

如同恩爱夫妻

不离不弃

我仰望那入云的树梢

心中的敬仰猛击心里

再看那锣鼓喧天处

舞狮的小伙上下翻跃

左右摆动

一只只活泼的狮

眨巴着水灵的眼

穿过时空隧道

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魂

那狮头

那狮尾

那狮身

那闻鼓而动的四腿

让我感受到了

秦风秦韵

似乎听到了黄河

那万马奔腾的吼声

僧人拿出寺庙保存的匾额

沧桑中承载着厚重

“神目如电”四字

苍劲有力

威严中透着警醒

简练中蕴含哲理

犹如雷声隆隆

告诫人们

人间私语

天闻如雷

暗室欺心

定招雷劈

正所谓“头顶三尺有神明”

吾辈应知民间疾苦

解群众之忧

谋人民幸福

堂堂正正做人

规规矩矩为官

干干净净办事

方能赢得乾坤清明

政通人和

村民让我翻看清军的账簿

那泛黄的宣纸上

写满一行行

功底扎实的行楷

还有每月每天的进账开支

字字承载历史

笔笔展现军纪

一百多年过去了

账簿依然保存完好

这哪里是账簿啊

这是硕督人

对先人的承诺

对祖国一家亲的传承

一代接着一代

用最好的保存方式

作为责任

作为家规

我充满敬畏

双手捧还账簿

轻声告诉村民

这是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

大团结的见证

“团结点心”

吸引着我的眼球

拿起传承了

几代人的模具

看那花纹

分明是渭水的波浪

那雕刻技艺

满是中华文化基因

自打先人把它留在这里

硕督人就有了

做点心的传统

皮里既包芝麻红糖

也包酥油奶渣

交往中有交流

交流中有交融

就如同点心

把不同民族的心

紧紧揉在了一起

甜了历史

甜了整个硕督村

再看象牙杆的秤

星星点点

刻度均匀

标志着各民族

一律平等

铜铸的秤盘

装的是

民族团结的分量

铜铸的秤砣

展现的是

一颗颗善良的民心

它称了昨天

称了今天

还会准确地称明天

它容不得一点杂质

不允许有高低

它衡量社会的公正

它度量人性的真善

还有那搅动味蕾的泡菜

酸咸的味道似曾相识

勾起了胃的记忆

那是中原的传统

是祖祖辈辈积累的

食文化的成分

青菜种子由清兵带来

土陶罐子

就地取材烧制

腌制泡菜所用的盐

来自芒康盐井

兑盐的水

取自奔腾的怒江

腌制的技术

应是清兵

手把手地传授

这是文化的交融

青菜盐巴江水

带来不同地方的要素

在硕督集成

形成传承至今的美味

刻了姓名的瓷碗

有的已有裂纹

有的已现黑黄斑点

如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它们斟过西凤

盛过青稞酒

醉过太阳

醉过月亮

醉过大山

醉过江河

它们随将士南北征战

鼓勇气

壮英豪

抵御外敌

守护边疆

裂纹是沉淀的历史

黑黄斑点

是边关风霜染成

遥望觉贡登山坡

似有英气摄人魂魄

那里有一片清代汉墓

墓碑都使用

完整的石头刻就

有的字迹依然清晰

看得清墓主的姓名

有的已被风蚀

难辨姓氏

但统一的

墓碑都朝着东

那是墓中躺着的

一个个将士

在思念故乡的山水

牵挂着家人的幸福

那是军人对祖国的忠诚

对民族的责任

为了疆土的完整

为了中华的强盛

男儿当血洒祖国沃土

青山处处有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