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29日

回首不忘来时路 饮水思源报党恩

——与朗县朗镇其次村次仁玉珍一家聊新生活

本报记者 史金茹 王珊 本报见习记者 胡文

距离朗县县城16公里处的雅江北岸,有一条盘山公路,沿路而上就是美丽的朗镇其次村。

村子不大,但青山相依、绿水环绕,随处都是一幅生态宜人的山水画卷。

次仁玉珍家就坐落其中。

今年60多岁的次仁玉珍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没有劳动力。靠着几亩薄田,她艰难地拉扯大了两个孩子。随着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2018年,次仁玉珍一家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实现脱贫目标。

“现在家里有这么大的房子,每个月还有工资拿,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在次仁玉珍的回忆中,以前的房子又小又破,时常漏雨。直到安居工程项目实施和旧房改造,才使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而且政府还免费送来了家具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居家物品。

现在的次仁玉珍一家,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生活逐渐有了保障,日子是越过越好。

“妈妈每年有3500元的生态岗位补贴,我自己有12000元的公路养护补贴。”老人的大女儿次仁央金向记者细数起家里的收入:“挖虫草、打零工、种蔬菜,一年也能有上万的收入。就连妹妹上学每年也有7900元的教育扶持。”

聊天中,记者得知老人的小女儿格桑卓嘎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以前家里特别穷,能吃饱穿暖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还能出去上学。”年轻的格桑卓嘎深知自己一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帮助,时刻想着发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党恩。

寒假期间,格桑卓嘎和同村的两名大学生洛桑格列和格桑顿珠自发行动起来,把“四讲四爱”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翻译成藏语,并穿插一些生动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作宣讲,让百姓知党恩,感党恩,自觉跟党走。

除了帮助宣讲工作队入户宣讲,她还会经常帮助村“两委”到村口值班,给百姓宣传各种卫生知识。

想到这些年母亲的辛酸以及党的恩情,格桑卓嘎禁不住流出了泪水,她哽咽到:“国家帮助了我们这么多,我今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回报母亲,回报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