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23日

壮大发展特色产业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加之还要克服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持续聚焦产业扶贫,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培育和壮大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确保全区广大贫困农牧民群众持续依靠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走特色产业壮大发展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举、根本之策。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稳定脱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培育产业,走特色产业壮大发展之路,这也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不仅有利于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激发农牧民群众通过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的内生动力,解决增收、创收后劲不足导致返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将显著提升地区发展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特色产业壮大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本,大力发展以青稞、牦牛为主的种养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商贸流通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扶贫产业。仅2019年,全区累计投资367亿多元,实施项目2600余个,带动近24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益群众超过70万人。一大批与农牧区实际情况相配套,与农牧民生活习惯、生产能力、生存技能相适应,就近就地解决就业的产业蓬勃发展,对贫困群众增收作用凸显。

壮大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充分依托当地区位条件、气候特点、资源禀赋等优势,坚持整体联动,加大统筹力度,集中精力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可持续的产业,看准一个做成一个,切忌盲目贪大求全、搞遍地开花,坚决改变“样样都有、样样都形不成规模”的局面。要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回头看”,全面梳理产业项目建设情况和效益发挥情况,对已经发挥效益的要持续巩固好,对效益发挥不明显的要再想想办法、采取措施增强效果,对一些带动效果好但需要持续投入的产业项目要再加大资金投入、给产业提速,要切实发挥好产业项目对巩固脱贫、逐步致富的根本性作用。要坚持能干会干原则,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让群众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壮大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处理好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拉长产业链条,多层次全方位搭建产业体系,把发展青稞、牦牛等特色种养业与开展消费扶贫结合起来,逐步做大做优做强。要拓宽农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摘帽县(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解决好扶贫产业产品销售问题。要充分利用主要河谷流域资源优势发展河谷经济。要做好旅游规划,推动全域旅游、高原旅游等纵深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业态产品,让更多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正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稳定脱贫。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要在“输血”的同时壮大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不断夯实产业扶贫根基,实现更扎实、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