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22日

田畴牧野增收忙

—我区2019年农牧产业发展综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牧业产业兴旺与否事关乡村振兴成败。当前,加快推动我区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牧区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迫切任务。

2019年,我区农牧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全区粮食产量105万余吨,落实蔬菜面积39.26万亩,蔬菜产量97万余吨;全区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1.37万家;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8.91亿元,同比增长16%……

本报记者 李梅英

■导读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

“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初春的高原,农人已开始整修田间水利,酝酿下一个丰收季;牧人策马扬鞭,奔跑在苍黄的山坡上;现代设施大棚内,水灵灵的蔬菜瓜果惹人眼馋……

回顾2019年,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农牧业各项工作,农牧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

调整——

农牧业生产红红火火

“现在种地真高效,有了新种子、新技术和新机器,粮食生产不再看‘天意’!”白朗县种粮大户50多岁的夏玛说。站在自家高高的青稞堆前,他信心十足,表示自己还能好好干几年。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2019年,我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63万亩,粮食产量105万余吨,其中青稞81.5万吨。

同时,结合农牧业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我区顺应市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品种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全区落实蔬菜面积39.26万亩,蔬菜产量97万吨。优质奶牛存栏18万头,育肥出栏牦牛7万余头,年末牲畜存栏1764万头(只、匹),出栏583万头(只、匹),肉奶产量90.1万吨。

特别是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严格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措施,推动出台鼓励生猪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生猪生产得到恢复。通过强化检验检疫和优化生猪产品调运程序,实现生猪产品保供稳价的目标,猪肉价格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相比,一直处于低位运行。

农牧民群众的 “菜篮子”“肉盘子”日益类全产丰,为农牧民的红火小日子增色不少。

融合——

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走进“秀色才纳”景区,A区花海、B区水果采摘、农耕藏药材博物馆、旅游风俗一条街、藏医药浴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在201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中,我区共3家单位上榜,分别是拉萨市曲水县、林芝市巴宜区、昌都市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19年,我区继续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重点工作,申报认定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第五批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家、第一批自治区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8家、示范家庭农(牧)场31家。

全区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新增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4人,全国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3个,新增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3个,亚德细褐民族服装手工业项目夺得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初创组一等奖。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1.37万家,同比增长57.8%;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有217家。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8.91亿元,同比增长16%。

优质——

品牌农畜产品频出

“此次来,专门为了买西藏牦牛肉干。”2019年11月15日, 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来自江西赣州的李小红女士说。近年来,像青稞、牦牛、枸杞、冬虫夏草、藏红花等一批“藏”字名特优质的产品频频亮相各大农产品交易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信赖。

2019年,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明显增强。

一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7.6%,完成3个国家级、7个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制订修订各类农牧业标准92项,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78个,产品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展销展会金奖41个。

深入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排查出“空壳社”清理对象1702家,与中国邮政西藏分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3.6%,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0%以上。成功创建仲巴县、白朗县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

改革——

生产潜力更大释放

“我们家40亩土地签了15年的流转合同,一次性拿到90多万元,花了60多万元买了一辆货车,一台装载机,一台压路机,一辆私家车,仅出租这些车辆设备一个月就能收入两万多元。”白朗县洛江镇觉如村顿珠说。曾经被顿珠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活资产”。

“加入村合作社后,我每天放牧,去年收入3万多元,生活开支更有保障了。” 阿里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拉宗说,30多岁的拉宗是一名单亲妈妈,多年来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

改革是为了给农牧民创出一条新出路。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稳步推进农牧区改革创新工作。

2019年,全区清查资源性资产1.67亿亩、经营性资产94.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8.8亿元。第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巴宜区已完成试点任务。达孜、乃东等8个县区被确定为第四批试点。“1+6”农村改革试验区已完成中期评估,曲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两项试点任务通过国家验收。

扶贫——

群众鼓腰包富脑袋

“目前,当地民众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掌握一项或多项谋生的技能,为他们实现可持续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撑。”2019年10月15日,在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产业脱贫组组长杜杰如是说。对于广大农牧民来说,种养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千百年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成为他们更容易参与、更容易掌握的技能。广大民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实现增收、实现脱贫,还改变了以往等靠要思想。

2019年,我区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区累计开工产业扶贫项目2639个,落实产业扶贫资金367.41亿元。全面完成全区23.8万人的产业脱贫任务,间接带动全区70多万农牧民实现增收。

“住上了新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月拿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党的政策真是好。”2019年12月5日,在日喀则市仁布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格桑平措拿到仁布县然巴乡嘎珠农牧民藏药香加工专业合作社的1000元分红后,感激地说。

压题图片: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采摘游在我区悄然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图为贡嘎县休闲采摘产业园一角。

本报记者 李梅英 摄

哗叽,也叫“泽帖尔”,是藏族手工生产的高级羊毛制品。其编织技术难度大、选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是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独有的一项手工技艺。近年来,这项古老又独特的技艺在市场经济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图为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梅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