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3月20日

永不凋零的高山雪莲—祁爱群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干部,她被人们亲切地比喻为“高山雪莲”。她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她不断地挑战着地理和心理的海拔线,一次次跨越人生价值的崭新境界,让生命之花开放得无比绚烂。她就是全国优秀组工干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委组织部原部长——祁爱群。

1984年,21岁的祁爱群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后,她主动向组织申请到那曲工作。那曲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风沙肆虐,大半年下雪,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对任何生命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祁爱群却把这里作为放飞理想之地。

2000年10月,37岁的祁爱群到藏北班戈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长。班戈县,位于那曲地区西北腹心地带,海拔4745米,是个“太阳晒脱皮,天天穿棉衣,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地方。得知祁爱群要去班戈县工作,他的丈夫袁勇担心地说:“你不要命了?班戈是你一个体质这么弱的人能去的地方吗?”祁爱群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安慰丈夫,只是拉着丈夫的手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祁爱群上任后,就开始到每一个乡镇和单位调查摸情况。高原上的调研不同于内地,每一次出行都是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都是对身体的严酷考验。同事们常为这位看上去柔弱的女子担心,她却安慰大家说:“组织部长要是不下去,怎么能做到工作心中有数呢?又怎么能保证对干部做到客观、公正、平等呢?”

在祁爱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县委、政府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县委组织部对县里的干部进行了较大调整。全县先后有45名干部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平均年龄比过去小4岁,文化层次也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优化了班戈县干部队伍结构。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作风涣散、组织松散、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县委组织部及时对95个村党支部实行改选,对14个县直机关党支部重新归并整合,调整充实支部书记、副书记及成员,使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和增强。

2003年4月,那曲羌塘草原依然大雪纷飞,祁爱群到班戈县青龙乡考察干部。100多公里的路程,吉普车颠簸了4个多小时才到驻地。在5天的考察中,祁爱群一个个地找干部谈心交流,帮助年轻干部们想办法、出主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常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晚上,她就住在冰冷的会议室里,点上蜡烛整理白天的谈话内容。早晨醒来,她的头发上已经结上了一层白霜。为了不给乡里添麻烦,祁爱群每天的主食就是自带的方便面,有时她也有滋有味地与乡干部一边吃糌粑、一边谈工作。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详细地记录着每位干部职工的情况。

有一次,县里两名职工到地区出差,事情早就办完了,却迟迟不归。祁爱群得知情况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按规定扣除了这两个人的超假工资,并在全县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通报。她严厉地说:“我们绝不能让每个遵守规章制度的干部职工吃亏,也不能让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占到‘便宜’,做事公道才能让干部、群众满意。”县里很多人都得到过祁爱群的帮助,感受到她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如民政局干部张旋坤同志,2000年被诊断患有严重高原性心脏病,自2001年开始,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平时吃饭边吃边吐。祁爱群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只要一有时间就到张旋坤家中看望,并给他捎带药物。祁爱群多次专门到有关部门反映张旋坤的情况,2003年,经过组织上的协调,张旋坤被调到海拔低、气候较好的林芝地区波密县工作,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张旋坤经常对同事说:“我是一名普通干部,跟祁爱群同志不沾亲不带故,也没给她送礼,但她这么毫无条件地帮助我,让我感动。”

祁爱群常常带头加班,有时太晚了,她就让同事们先回去休息,而自己则通宵达旦。祁爱群每天也被高原反应引发的多种疾病反复困扰着,她总是默默地坚持着。自从到班戈县工作后,她几乎每天早上都流鼻血,洗脸盆里的水经常被鼻血染红,她变得很憔悴,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就在祁爱群去世的前10天,她还带领县组织部的两位同志赶到那曲镇,夜以继日地做完了班戈县干部职工调资报表后,又匆匆返回班戈县。临走时她已患上重感冒,丈夫袁勇劝她说:“好好休息两天,把感冒治好了再去吧!”祁爱群说:“年底事多,我争取春节早点回来,咱们好好过个年。”然而,这一别竟成永诀。

2003年12月13日,祁爱群部署全县公务员年度考核。一天下来,工作完成了,脸色苍白的祁爱群却倒下了。18时许,祁爱群因过度疲劳引起脑溢血,22时02分,因抢救无效,祁爱群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41岁。15日,班戈县委、县政府为祁爱群举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班戈县干部职工和群众闻讯赶来,用洁白的哈达围绕着她的遗体,寄托无限的哀思……。有人说,人的生命可以很短,生命的价值却可以很大。祁爱群用41年的短暂人生,在雪域高原铸就了一座“无字丰碑”。

(本故事文字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