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3月19日

“合”出效益 “聚”来活力

——林周县力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本报记者 裴聪

今年58岁的刚琼是林周县边交林乡卡优村人。2010年8月,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帮助下,刚琼带头成立了边交林乡农牧民施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路桥、房屋的修建。林周县边交林乡合作社自成立至今,共为林周县输出农牧民劳动力近2000余人,带领农牧民学习操作技术、推荐就业共300余人,带动5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刚琼也成为了边交林乡带头致富第一人。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喻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加速器”,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新动能。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收致富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林周县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00余家,且80%的合作社成员人数普遍为20—30人。

在强嘎乡强嘎村,村民多吉次旦一直掌握着传统制作藏香的技能,他想扩大规模,与联户单位内的成员合作申办藏香加工厂,带动大家一起创收。但村民对这方面的政策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强嘎乡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为村民多吉次旦解决了建厂用地等实际困难,使其顺利地组织联户单位内的家庭集资,扩大了原有的“神珠宝”藏香加工合作社的规模。藏香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不仅使民族手工制作藏香这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带动周边群众通过种植制作藏香所需的草药增加了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林周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有生产能力的种养大户建办、大力支持村干部带头建办、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严格按照拉萨市《关于引导和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把合作社建办和规范提升作为产业扶贫和稳定脱贫的大事,围绕畜牧养殖、糌粑加工、农机合作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林周县罗玛仓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农牧业大县县情,注重在为农业服务上做文章,在强嘎乡曲嘎村以村委会主办、村民参与监督方式建立投入注册资金531.59万元,积极探索整村开展青稞、小麦、饲草、青饲玉米、土豆生产半程托管社会化服务,有力推动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农牧民中的传播,促进了农牧民思想上的转变。同时,合作社将农户土地进行流转,科学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解放了劳动力,为促进林周县的其他乡镇、村组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作出良好示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林周县农牧民合作社在“畜牧养殖、糌粑加工、农机合作、工程施工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农牧大县特色的合作组织,有效带动和助推林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林周曲热隆仁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糌粑产业为主导、其他相关产业并举的经营机制,对糌粑经营商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对青稞种植、多元经营商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凭借其特点和优势,对外加强与企业市场对接,对内加强内部管控通过规模经营、统一销售,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费用,实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价格,逐步打出具有林周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通过建立“合作社+搬迁点贫困户”的模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为农牧民脱贫增收拓展了创业渠道,提供了多种选择。

林周县卡孜乡白且手工合作社,致力于民族传统手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播以及传统民闾手工艺品的开发设计、加工、销售,合作社吸纳残疾人等困难群体32人就业(含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原来农牧民单打独斗、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经营转变为组织化、规模化、标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逐步转变了农牧民的就业生产观念,在全县树立起激发众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