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3月06日

杨忠华:

雪域高原上传递信息的使者

1955年至1957年,在西藏察隅县下察隅区至八宿县然乌兵站约300多公里的公路线上,时常能看到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身着军装、挎着冲锋枪、赶着两匹藏马的年轻战士,他就是军邮员153团团部通信班副班长杨忠华同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忠华同志特别能吃苦、工作踏实、办事机灵、又懂藏语。自从他担任军邮员任务后,便架起了边防官兵与亲人联系的桥梁,成为了藏族群众的知心人。当时由于交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邮件传递只能靠步行。从察隅县下察隅区到八宿县然乌兵站,每月需要往返两次传递邮件,不仅要途经峡谷、栈道、原始森林,还要攀过察隅河上的几道极其危险的溜索和摇摇晃晃的藏式木桥,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德姆拉大雪山。每当大雪封山的季节,他便牵着马走在前面深一脚浅一脚的探路,以防驮着邮件的马陷入雪窝。沿途人烟稀少,不仅经常要在荒山野岭风餐露宿,还要防止坏人和野兽袭击;饿了便用雪水和着糌粑吃,渴了便啃几口冰雪。然而,杨忠华同志从未叫过苦、喊过累,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任劳任怨、雷打不动。每逢月底,指战员们都翘首期盼着杨忠华的到来,这位“信息使者”没有辜负领导和战友的企盼,每次都是按期到达,完成任务。

在察隅地区藏族群众中,如果你问“杨忠华”这个名字他们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提到“杨赶马”却家喻户晓,群众们早已把他当做知心人。在察隅到然乌沿途村庄中,流传着杨忠华同志许多动人的故事。一天,他路经雄久村,听说老阿妈平措曲珍患病、发高烧卧床好几天了,他不顾劳累、摸黑把随身携带的感冒药送到老阿妈家,耐心地给老阿妈讲解如何服药。第二天,老阿妈的病逐渐好转,她逢人便说是“杨赶马”救了她的命。

除了给群众送药外,他还为群众带些急需的生活用品如茶叶、盐巴、针线甚至鼻烟等。有一年,罗马村列登尼玛与邻村的姑娘央宗卓玛定于藏历新年结婚。按当地习惯,结婚时新娘要用红、黄、蓝、绿、紫等颜色的丝线扎辫梢,可是附近的商店都没有,眼看藏历新年就要临近了,急得列登尼玛坐立不安,他突然想到“杨赶马”,希望他可以帮忙到其他地方购买。于是,他在村口等了两天,才等到带着邮件、一身疲惫的杨忠华。杨忠华听列登尼玛一说便爽快地答应了,并向列登尼玛保证误不了婚期。谁知然乌贸易公司并没有丝线卖,托人到扎木贸易公司也没买到。杨忠华只好求助军邮站站长帮忙,当他把列登尼玛的情况说明后,站长立即吩咐邮车驾驶员去其他地方帮助购买。10天后,杨忠华同志到然乌接邮件时,站长把一捆彩色丝线交给了他,并吩咐说:“彩色丝线除了给列登尼玛,剩余的就送给沿途群众吧!感谢他们对军队的支持。”拿到丝线的那一刻,杨忠华高兴的像个孩子一般欢呼雀跃起来,连忙给站长敬礼表示感谢!当天办妥邮件已是中午,站长劝他好好休息,第二天再上路,可杨忠华却心急如焚,怕列登尼玛等急了,于是吃完午饭便马不停蹄地上路了。三天的路程,杨忠华两天就赶到了。一到罗马村,他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列登尼玛家,把怀里还带着温度的彩线亲手交到列登尼玛的手中,列登尼玛全家高兴极了,老阿妈饱含热泪,拉着杨忠华的手说:“你送来的不仅是彩线,是军民团结的彩虹桥,是亲情啊!”

杨忠华早已把藏族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群众也把他当做比亲人还亲的人。有时几天听不到他的马铃声,他们便总会念叨:“杨赶马这是怎么了?怎么还没有来呢?怕不会出啥事了吧?”每当他路过村子,大家就争着要他住自己家里,无论住哪家,主人都会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拿出最好的酥油茶、最好的糌粑给他吃。每到深夜,当杨忠华脱下背包、带着一身的疲惫酣然入睡时,老百姓们便偷偷跑到马圈,帮他给马喂饲料。有一次,驮邮件的马过栈道时崴了腿,走路一跛一跛的,行程十分缓慢,波罗村的阿佳啦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硬是要把自己的马牵来换杨忠华受伤的马。淳朴的藏族群众深深感动了杨忠华,他经常对战友说:“藏族同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么好的群众,再艰苦的任务也能完成”。

1957年5月,杨忠华同志在护送邮件途中,因患急性阑尾炎得不到及时救治以身殉职,终年25岁。然而,在这条漫长的邮路线上却留下了他永远的足迹和身影……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