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2月06日

小村庄大变化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乡村环境治理小记

本报记者 王珊 史金茹

近年来,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以“小康示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引领,不断提高通麦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村庄庭院逐渐褪去“脏、乱、差”的面貌,正以环境美、产业兴、群众富、人文美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2019年,该村年人均收入3.1万元。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畔,干净整洁的村道、欣欣向荣的农家庭院,淳朴的民风,抬头有蓝天,吃的是无公害食物,喝的是山泉水,身边有鸟语花香,美不胜收的青山绿水,这就是通麦农村的生活现状。

村庄风貌华丽蜕变

“我是2019年初来通麦村开餐馆的,旅游旺季的时候,来我餐馆吃饭的游客很多,有时餐馆里根本坐不下,大峡谷旅游环线米瑞公路的全线贯通,使来这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现在1个月可以赚1万多元,比起我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四川来通麦开餐馆的老邓面带微笑地讲道。如果不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小康示范的建设,通麦村也许不会有外地人来通麦村创业。

通麦村,这个仅有31户147人,24名党员的小村庄,过去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道上满是猪粪、牛粪,臭味扑鼻,这是当时真实的写照。通过近年来的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对原村落进行改造提升,把原有板皮围栏和泥土围墙统一建设成砖混藏式围墙,并对每家每户新建排水沟、将旱厕改造成冲水式,不但村里没有了臭味,夏天苍蝇蚊虫扑面的现象也得到了解决,旧容换新貌,穷村蜕变为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

几年前,通麦村还是米瑞乡较为贫困的村庄,当时的村子一穷二白,群众我行我素,邻里之间矛盾纠纷不断,几户搬迁户因为地少,缺乏生产资料,生活比较贫困,也时常和村领导发生口角。2014年,该村开始种植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282亩,所有贫困群众也参与到其中,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2019年苹果基地产值达到60余万元,每户增收2万余元。

通过项目引进,从2017年开始,通麦村开始发展蔬菜产业建设。村集体将500亩土地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出租给林芝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年(土地租金从第三年起每年每亩上涨50元)用于种植各类蔬菜和瓜果,目前该示范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2018年,村集体又将400亩土地出租给林芝银丰农牧有限公司,用于发展蔬菜种植。两个蔬菜基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工人60-80人,本村群众可以优先到蔬菜基地打工,按照每人每天120元工钱,每年工作80天计算,每人可挣得工资1万余元,每户可增收2万余元。2019年,村集体再出租150亩土地给盛世公司,本村群众可以优先到盛世公司打工,按照每人每天130元发放工钱。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乡村建设中,通麦村坚持融合发展、增强村庄内生动力作为乡村建设的核心,使农民群众由“旁观者”变为美丽乡村建设者。村集体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苹果基地生态采摘和观光旅游,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和消费,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文化改善民风

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早晨很多群众带着小孩到文化广场散步游玩,一到晚上也很是热闹,很多群众到广场来跳“锅庄”。“不光村庄要美丽,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很重要,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村民的幸福指数才算真正提高。”荣获过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村党支部书记穷达说。

穷达介绍,以前村里群众酗酒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近几年村党支部开展了“乡村好人大家学”、“双星”创建、“文明家庭”评比、“先进双联户”评比等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大力宣传农村先进典型,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凝聚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每到重要节庆假日,党支部还以“双联户”为单位进行文艺汇演,这些演出活动不仅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抵制和杜绝了广大群众酗酒赌博的陋习,对农村良好乡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乡村治理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只有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致富技能加强了,具有了“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不乏动力。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广大农民群众,才是新农村文化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