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1月09日

服务精细化 百姓乐开花

—西藏版“枫桥经验”形成记

本报记者 旦增旺姆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就如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西藏版“枫桥经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区各地、各行业、各领域也结合实际,用心用情织出了属于西藏的基层治理服务网。

学“枫桥经验”为“娘热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近年来,拉萨市娘热派出所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提出了在现有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基层社区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理念。

“以前,很多居民在自己家中或者巷道里给电动车充电,有的甚至从楼上接线到地面,看着问题不大,但它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辖区有些巷道窄,私宅又紧挨着,如果出现火灾,那问题就大了。”拉萨市阿坝林卡社区居委会主任扎西达娃说。

如今,这些担忧随着一个个电动车集中充电点的建立已不复存在。

娘热派出所还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行业场所负责人、商铺责任人等多个警民微信交流群。民警随时在其中发布安全防范、预警信息、法律法规等内容,使群众方便快捷掌握辖区警务动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群众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向民警进行警务求助、提出意见建议、举报犯罪线索。

该所还聘请10名有威望的群众做“义务调解员”,协助相关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解决拖欠民工工资、赔偿款共计1825万余元。两年来,该辖区实现了重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王金龙是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首届西藏“十大法治”人物之一,也是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代表。

从2001年大学毕业来到日喀则至今,王金龙见证了法治在基层生根发芽,法治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尤其是群众法治意识得到不断提升。王金龙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老百姓有纠纷,不愿意找律师,觉得家丑外扬脸上挂不住。一年下来,不要说打官司,都没多少人来咨询。可现在不一样了,每天都会有群众上门或打电话咨询。”

多年来,王金龙和同事的足迹踏遍了日喀则所有乡镇村居。在调解时普法、在诉讼中普法、在宣传中普法……王金龙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自己提供的每一次法律服务其实都是一次普法,“我们不单单是要宣传一条法律条款,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群众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从内心深处信仰法律、信赖政府。”

今年两会上,王金龙带来的议案是“提高村居法律顾问的经济保障”。他认为,建立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引导村民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对老弱病残等群体给予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做到将矛盾解决在自己家门口,有利于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市各县区都有基层党员干部在做这些工作,但我们依然需要专业法律人才。”王金龙认为,律师作为第三方中间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法制思维说服引导群众理性思考,厘清矛盾焦点,便于疏导解决矛盾。

培养更多基层“羌吞波念”

白嘎乡地处比如县东部,作为纯牧业乡,丰富的虫草资源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随之也成为各类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

在“朗扎调解室”成立之前,出现矛盾纠纷时群众都会去找他们的“羌吞波念”(藏语“和谐使者”)朗扎。

1980年,朗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开始担任人民调解员,整整40年,朗扎一直奔走在人民调解工作一线,挽救了许多几近破裂的家庭,拉近了长久隔阂的邻里关系,化解了一系列一触即发的案(事)件。

说到朗扎的调解“秘诀”,“就是真心真情打动老百姓”。朗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为群众服务没有止境,只要我还可以干,我就会把这项工作进行到底。”这是朗扎的承诺,更是他的信念。

2018年6月,西藏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朗扎调解工作室”成立,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加入其中,以防范在先、宣传先行的工作理念,主动深入群众,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近一年来,调解室调处成功率达100%,特别是成功调解村与村之间30多年悬而未解的草场纠纷3起,10年以上矛盾纠纷4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大事不上交”。

当然,许许多多和朗扎一样的“羌吞波念”们,正默默无闻地在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