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1月08日

田园牧歌 幸福家园

——代表委员热议实干振兴乡村

本报记者 谢伟

我区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市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的阶段性任务,注重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牧区各项建设,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开。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回顾2019年以来的实践经历,代表、委员、干部群众有太多的感悟和体会。

产业振兴:

力促乡村产业兴旺

那曲市色尼区在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提质、增效”要求,整合“一村一合”、“借畜还畜”、嘎尔德80个奶源基地,采取“公司+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牧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创新运营,有效解决了传统牧业附加值低、收入回报不持续及群众弃牧等问题,初步实现了畜牧产业规范化、现代化,推动了藏北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助力了乡村产业振兴。对此,自治区人大代表、那曲市色尼区区长赤来塔吉告诉记者,这样的运营模式,已吸纳76个贫困村、3200户16227名群众向基地供奶、销售肥料、牦牛育肥、草场流转、投劳、产业分红等,共向群众兑现资金1700.65万元。

赤来塔吉说:“色尼区以嘎尔德为代表的牧业产业发展已经起航,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加快推动牧业产业走向新征程,为牧民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产业支撑,为谱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色尼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人才振兴:

培育凝聚更多能人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如今,我区已形成了注重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后备力量培养,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激励各类社会人才在农牧区大显身手,为乡村发展积攒人才资源。

札达县托林居委会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有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建筑队等产业。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居民每个月都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管理人员工资甚至达到了1万余元,大家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对此,自治区人大代表、托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扎西多布杰说:“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群有管理经验、专业知识的同志,从管理、生产、销售层面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难得有今天的成绩!”

扎西多布杰说:“我们地处边境,把祖国的边境保护好、建设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就需要我们加强组织建设,带领大家搞好生产;加强民族团结,让大家一起工作、生活、学习。随着边境小康新区的建设,只要有了外来人才、本地能人,我相信振兴乡村不是难事,未来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文化生态振兴:

实现乡村健康发展

文化是振兴的底蕴,生态是振兴的基石。

目前,在国家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广大农村牧区正朝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优势突出、农耕农牧文化浓厚、民族文化丰富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区各族群众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和消费模式转变,农牧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为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自治区政协委员、聂荣县专合组织负责人伟托说,近年来,聂荣县积极探索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运转模式,造福了当地3万余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合作社的产品非常粗犷,不适应市场需求,所以从2019年开始,聂荣县就以乡镇为单元大力整合小规模合作组织,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元素,推动牧业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色庆乡有1000余人,没有整合之前有5个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年人均现金收入只有800余元。通过整合,消费者认可了,产品销售好了,现在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3000余元。

那曲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吴春奎说:“那曲市在文化生态振兴的路上,因地制宜,以打造全域旅游为目标,分批推进14个文化旅游项目、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前,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广大农牧区的面貌正焕然一新。我们相信,振兴乡村步伐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蹄疾步稳地迈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