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30日

近日,日喀则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为西藏获此殊荣的第二个城市,打造了我区——

民族团结创建的“珠峰样本”

本报记者 陈林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民委发布决定,正式命名日喀则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日喀则市成为西藏获此殊荣的第二个城市。

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日喀则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以及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的回信精神,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凝聚人心为根本、依法治理为基石、建设精神家园为灵魂、交往交流交融为纽带、分类施策为方法,深入开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创建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日喀则,这座珠峰脚下的城市,有藏、汉、回、蒙、门巴、珞巴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5%。踏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征程以来,团结之花处处盛开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的正确方向

2016年12月,日喀则市作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决策部署,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全市“6677”总体工作思路,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作为“六城共建”之一来统筹、来谋划、来实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将民族团结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肩负着85万各族群众的热切期望,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正式拉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序幕。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创建过程中,日喀则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过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大力实施“党建珠峰”战略,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和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抓、持之以恒地抓、久久为功地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

为确保高位推动,日喀则市成立由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为组长的“六城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落实、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日喀则市民族团结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主要目标、划定了创建范围、制定了创建任务、突出了创建重点、细化了创建步骤、提出了创建要求,创建工作有了方向、遵循和路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机制落地生根。

据统计,2016年以来,日喀则市先后组织召开7次常委会、3次表彰大会、3次推进会、2次座谈会,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各项工作;依法设立“6·2”民族团结进步日,制订《中共日喀则市委、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日喀则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建立协调配合、共建共创、目标考核、评选表彰等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十二件实事”,大力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全面实施村(居)干部、党务工作者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村(居)全覆盖,基层各支力量织成“一张网”、拧成“一股绳”,像吸铁石一样把各族群众紧紧凝在一起、聚在一起,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群众根基。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携手共创各族人民美好生活

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

为此,日喀则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大干快干,加快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让各族群众奔向小康的步伐更坚实、更稳健。

——坚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3.2亿元,同比增长8.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89元、10216元,分别增长9.5%、10.7%;珠峰“七大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珠峰绵羊、珠峰牦牛走出高原、走向全国,“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成为现实;“神奇珠峰、美丽日喀则”旅游品牌全面打响,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日喀则、感受日喀则。

——加快城乡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教育、卫生、生态、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项目2561个,日喀则机场、拉日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4G网络和光宽带、G318线绕城路等一批缩短时间空间距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项目建成落地,拉洛、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拉萨至日喀则机场高等级公路、阿里电网联网工程、定日支线机场等一批促进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边境小康村、“十项提升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加速推进。

——增进民生福祉。坚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各族群众在幸福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下大力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类学校达到587所,在校学生14.9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日喀则市藏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医联体”“医共体”体系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中病不出市”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抚恤优待等制度不断健全,“五大”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在日喀则市岗巴县,“兵娘”拉吉40年来为部队战士迎来送往,用实际行动温暖官兵,在雪山之巅唱响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赞歌;

在仁布县切娃乡,当地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和睦友爱,用心演绎民族团结大爱;

在亚东县,退伍老兵朱祥务扶弱助残、捐资助学,传为一段佳话;

……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日喀则市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日喀则市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宣传为主,把宣传教育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抓牢、扩大、深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氛围,依靠宣传教育凝聚人心,利用宣传教育激发力量,把党的民族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手发力,严厉打击造谣生事、煽动民族情绪、抹黑民族英雄、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等行为,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守护好网络空间的“蓝天白云”,推动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持续在宣传教育、实践养成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法治建设、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吉隆清军墓、江孜抗英遗址、亚东曲美雄谷、定日关帝庙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少年宫等资源,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起感恩向上、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自下而上组织开展1.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90万人次的农牧民运动会、“四讲四爱”演讲比赛、产业发展大赛、“珠峰谐韵”大赛、勤劳致富人家评比、“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游园等系列活动,把各族群众的注意力、关注点逐步向加强民族团结、健康文明生活转移,淡化了宗教消极影响,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了健康水平。

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四级覆盖、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文化服务中心(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44%和98%,广播电视从“天天通”向“优质通”转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满足。

与此同时,日喀则市始终注重分类施策,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部队、进寺庙,坚持“大众化”和“分类化”结合、“精品化”和“精准化”结合,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寺庙僧尼、农牧民群众不同群体,因人施教、分类施策,持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准化、科学化工作水平。

同气连枝感党恩,守望相助共奋进。日喀则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团结机制化,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延伸,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日喀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