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30日

守望相助 建设美丽西藏

—我区民族团结事业发展掠影

本报记者 唐启胜 王菲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历经千年的深厚沉淀,民族团结早已像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一样,牢牢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间;就像雄浑浩荡的雅鲁藏布江一样,流淌在西藏百姓的血脉中。

如今,沐浴着党的好政策,西藏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珍视幸福团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的种子,千年前就已撒下

1300多年前,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长安出发,翻高山、越深谷、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雪域高原的拉萨,架起了唐蕃王朝联姻、结盟的桥梁,也开启了汉藏血脉联系的新纪元。

12月的比如县茶曲乡,早已是风雪满天。位于怒江边上的文成公主广场壁画雕塑,却还在无声地述说着汉藏友好的动人故事。

“看,这边的壁画说的是公主从长安出发,一路风尘来西藏的情景;这边画的是公主带来的工匠教我们藏族种青稞、改进工具的情景。”比如县茶曲乡党委书记嘎桑郎加向记者介绍文成公主广场上的壁画,并自豪地表示,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就经过茶曲乡,要利用303省道的交通优势,宣传好唐蕃古道,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历史如镜,照进现实。文成公主进藏,早已成为汉藏人民共同的美好记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种子在千年前就已经撒下,融进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血脉中。现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从2013年起,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开始在拉萨河南岸的慈觉林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上演,前来观看的观众络绎不绝,各个民族都有,他们循着公主的足迹,叩响历史的回音,聆听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

大昭寺前,历经千年风雨的唐蕃会盟碑,仍在记录着民族团结的动人诗篇。

民族团结的花朵,一甲子精心抚育

12月25日,在自治区“两路精神”纪念馆里,一批特殊的游客正在观看《修筑川青藏公路历史资料片》。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 这批游客,有西藏交通运输行业全国劳动模范,也有西藏交通运输系统老同志及其遗属遗孀代表,是来参加自治区“两路精神”纪念馆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1950年春天,十八军遵照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在西南局、西南军及西藏工委直接领导下,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筑路大军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征服重重天险,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开辟了西藏交通的新纪元。

八宿县吉达乡拉然村村民尼玛与妻子洛松均属大骨节病患者,二人的身高都在1.4米以下。如今,他们夫妇二人,在川藏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商店。“感谢这条幸福路,我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了!”

从十八军进藏开始,民族团结的花朵就被精心呵护着,各民族互相守望、相互尊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建设着美丽的西藏。今天,不少在西藏工作的原进藏干部后代,形象地自称“藏二代”甚至“藏三代”。

同时,自治区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表彰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截至2019年,我区有受国务院表彰的模范集体140个、模范个人189人,受自治区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1794个、模范个人2657人。

民族团结的果实,今天分外香甜

今天,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西藏各地扎下了根,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今年50岁的米珠生活在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这座澜沧江畔的小镇,留存有清代汉墓群和十八军宿营地,小镇村民还会做泡菜、做月饼、舞狮子。

米珠的两个女婿都是汉族。小女儿达拉四与女婿马土哈打工时认识,2015年结婚。马土哈是四川攀枝花人,现在也住在硕督镇。

“我对这两个女婿都挺满意的,只要孩子们过得好,哪个民族都无所谓。”米珠说。

“我现在也特别习惯这儿的生活,跳锅庄、喝酥油茶,学说藏话、交藏族朋友,大家也没啥两样。”谈及以后的打算,马土哈说,要和老婆好好奋斗,把小日子过得更幸福。

今天的硕督镇中央,还有一棵“藏汉民族团结树”,相传是清朝入藏官员驻扎硕督期间,第一对藏汉联姻的夫妻共同种下的两棵杨柳树,以此纪念他们长相厮守,期望家庭枝繁叶茂。虽然故事当事人不得而知,但民族团结的传统,却代代流传了下来。

今年8岁的斯朗央金说,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有藏族、汉族、回族、土家族、门巴族,大家没啥不一样。

硕督镇口,就是以前的十八军宿营地。水泥硬化路旁边,当年的十八军战士开垦的将近300亩土地,如今成了沟垄纵横的沃土,仍在滋养着硕督人民。民族团结结出的果实,真是分外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