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9日

为兜底加力度 为幸福增温度

——山南市社会救助保障工作扫描

本报记者 刘枫

“我们上学有汽车接送,回到院里有可口的饭菜,过年还有新衣服穿,‘爸爸’‘妈妈’们对我们很好,和小伙伴在一起很快乐。”提起自己在山南市儿童福利院的生活,13岁的措吉白玛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正是山南市一以贯之的社会救助工作,让包括措吉白玛在内的许多孩子得到了安稳的生活,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近年来,山南市社会救助工作以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基本民生保障措施,推动救助水平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作用,为群众织密了“安全网”,筑牢了“幸福墙”。

最低保障扶特困

困难有所助、生活有保障,这是民政系统社会救助工作系民生、连民心的特殊使命。

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266户6117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690户1051人,他们分别享受到了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年4450元、每人每月800元的兜底保障。与此同时,山南市还通过“十大民心工程”,为他们分别发放每人每年300元和每人每月200元的补贴,让困难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

“有了低保,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国家的政策真是好,惠及了我们最普通的老百姓。”扎囊县扎唐镇低保户央宗感慨道。

为了让低保政策真正发挥出扶特困、助脱贫的实际效用,山南市通过严把村民评议关、乡镇申报关、县区审批关、市级抽查关“四关”,开展好政策、标准、对象、金额、监督举报电话“五公开”,将因患重病等原因造成个人承担合规医疗费用、因就学原因产生个人承担学费过高等因素列入家庭生活衡量指标,根据困难家庭刚性支出情况综合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保了精准识别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集中供养助孤残

走进乃东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中心,公寓式楼房干净整洁,每层楼都有3名护工管理,食堂里牛羊肉常供不缺,停在门口的急救车24小时待命,老人们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大力推进孤儿和孤寡老人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暖心”事业。截至目前,山南市有各类特困人员供养对象2802人,其中集中供养人数1511人,集中供养机构达到14个;山南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孤儿432名,集中收养率达到100%,有力发挥了扶老助孤、兜底保障的社会作用。

为了给特困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山南市专门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管理办法(试行)》,完善集中供养机构软硬件设施,强化供养人员和孤儿生活保障,全面推进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延伸了社会救助的触角。

在生活方面,山南市民政部门设置卫生监督员,定期为供养人员洗澡、洗衣服、更换床单,发放牙刷、香皂等日用品;在精神方面,坚持在各大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经常为五保对象祝寿、为孤儿庆生,从而让温暖的阳光普照雅砻。

临时救助解急难

始终坚持以关心困难群众安危冷暖为着力点,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山南市民政系统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和原则。

山南市民政局局长周青说:“临时救助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络的最后一道防线,重在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不分城乡,均可申请临时救助。”

今年以来,山南市在每个乡镇建立3—5万元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群众遭遇的突发性、暂时性困难起到了及时有效的兜底作用,临时救助的“堵漏”和“急诊”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乃东区开通“12349”救急难热线,拓展了困难群众求助渠道,使“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得到转型升级,“救急难”实效不断提高。截至目前,该区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380.42万元,救助1803人次,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减贫作用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