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8日

香飘万里 誉满四方

—藏香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王雅慧

《华严经》中有段记载:“人间有种名为象藏的香,是因为龙族的互相争斗而生……嗅到这种香味的众生,七天七夜都会欢喜不已,身心快乐。”这种香就是藏香,一种产自雪域高原的神奇香料。

藏香是西藏的特产,也是西藏三种主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藏香不同于一般单一型香料,而是将藏红花、雪莲花、麝香、藏蔻、红景天、丁香、冰片、檀香木、陈香、甘松等二十余种名贵香料及药材手工制作而成,藏香不仅具有香料的熏香特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西藏有三大名香:尼木藏香、敏珠林藏香、“敏竹梅芭”藏香,其中,尼木藏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

位于尼木县吞巴河谷的吞达村是尼木藏香的主产区,藏香的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就曾生活在这里。相传,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曾派出16名青年才俊赴印度学习佛法,最后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归来,回到西藏后,吞弥·桑布扎以梵文字母为基础创立了藏文,并将在印度学到的制香技术结合西藏的特点制成藏香。

在吞巴河沿岸,隐秘的树林中以水为天然动力的水车在“哐当哐当”不间歇地劳作,流水声与水车劳作时的声音相互交织,形成一曲动听的乐曲。这便是用来磨制藏香原材料柏树的水磨,水磨沿河流自然曲线分布,两百多部水车伴随着奔腾不息的河水日夜不停地转动,构成一条长达数公里的“水磨长廊”。1300年来,吞巴人得到了吞弥·桑布扎的真传,一直采用水磨磨制木浆制作藏香,这一技艺自千年前流传至今。

这种传承了千年的手工制作技艺,已经成为当地人致富的法宝。村里家家户户都继承了做藏香的技艺,次仁多吉就是其中一位。见到次仁多吉时,他正在将制作好的藏香打包。只见他的身旁堆放着已经晾干的藏香和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丝线,他嘴里含着丝线,熟练地将50来根一捆的藏香缠绕、打结。

“藏香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次仁多吉告诉我们,首先要把柏树树干锯成五十公分左右的小段,去皮,在中间打孔,用一个木楔子紧紧地插上,然后把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子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香泥、制成香砖。第二步要将香砖研磨或者蒸煮,然后与其它香料及粘粉一起混合、加水揉搓。第三步则是把混合着各种香料的香泥放入牛角,再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工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接下来就是放在阴凉干燥处晾晒。“这其中任何一步都不能疏忽,一定要有耐心。”次仁多吉说。

因为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珍稀的原材料,藏香在过去十分珍贵。据历史记载,在南宋年间,都城临安就有藏香销售,但价格自然不菲。经过元明两代,逐渐成为重要的香品之一,特别是在宗教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清代,随着对西藏管理的加强,藏香声誉日盛。藏香作为贡品仅在宫廷中使用,在民间因不易得而显得弥足珍贵,《清稗类钞》中记载:“藏香出西藏,甚珍贵。”

如此珍贵的藏香,在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净手、点灯、燃香……在雪域高原,人们新的一天都始于点燃一根藏香。藏香也成为尼木县吞达村的致富法宝,村民旦增说:“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所依靠的则是藏香,小时候听着水车声响个不停,从未想到藏香会发展成为家庭增收的支柱产业。现如今,藏香制作技艺都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慕名前来。”

我们沿着村子里平坦的水泥路行走,一排排红白相间的藏式房屋,袅袅升起的炊烟,放牧归来的牧民赶着羊群缓缓前行,在路的尽头,我们透过飘扬的风马旗看到了中国首座藏文字主题博物馆。顺着木头阶梯拾级而下,顺着吱吱呀呀的声响循声望去,一座座水磨错落排列。走进博物馆,当地老百姓为游客现场展现藏文字书写、藏香制作,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吞达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尼木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贫困已经是过去式,依托藏香产业,农牧民群众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尼木县建成了藏香产业园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可为合作社社员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吞巴镇手工藏香制作户279户1395人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实现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

“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尼木藏香制作的传统技艺,作为掌握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感到很安慰。我相信尼木藏香的品牌会越来越响亮,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临离开时,次仁多吉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