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8日

日喀则着力解决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管理和后续服务问题—

“千里眼”“顺风耳”有了好医生

本报记者 陈振东

图为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村村通”设备维修维护为民服务活动。 陈圆圆 摄

“真的非常感谢日喀则广播电视‘村村通’巡回服务队的技术人员,让我们不出门就能享受到这么贴心周到的服务!”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集中安置点今年40岁出头的吉律说,晚饭后全家人习惯围坐在一起收看《新闻联播》,突然有一天电视机蓝屏了,这可急坏了他。很快,日喀则广播电视“村村通”巡回服务队来到了家里,迅速排查出了故障,并及时维修,一会儿工夫,电视便像往常一样正常播放了。

自去年成立以来,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坚持以主动担当作为、真情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组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巡回服务队,将维修服务送到农牧民群众家中,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真正成为一项惠民工程,也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村村通”保障服务需求迫切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的农牧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自1998年该工程实施以来,日喀则市按照部署要求,着力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面,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入户率逐步提升、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技术升级,预计到“十三五”末期,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将达到20万余户。“现在,我们家的电视画面更清晰了,节目也更丰富了,我们开阔了眼界,愉悦了身心,还学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呢!”提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日喀则市亚东县三岗新村村民扎西止不住地满口称赞。

但是,由于日喀则部分地区的能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县、乡、村之间路途遥远,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且全市范围内没有一家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厂家授权的维修服务点,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发生故障后就成了摆设,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群众。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日喀则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得知,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后续维修保障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满足群众需求,日喀则市决定尽快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后续维修保障服务,真正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能够长久通、优质通。

好服务让“村村通”变优质通

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4月,西藏康发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凭借在那曲市、阿里地区的维修维护经验,以公开招标方式成功获得了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维修维护项目,成立了服务中心,并立即开展服务工作,解决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设备管理和后续维护保障服务问题。

日喀则市部分乡镇受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限制,时不时会出现信号衰弱等问题。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便前往这些常年雨雾天或云层较厚的区域仔细排查,进行维修(护)。“这些乡镇通常地处偏远地区,技术人员常常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9点多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为节约时间有时只吃泡面充饥。”该负责人说,由于技术人员紧张,为了不影响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有的技术员即使在生病的情况下也不休息,依然奔波在维修路上。

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中心的技术人员们已陆续前往日喀则市18个县(区)204个乡镇开展了维修维护活动,走过了一条条砂石路、冰雪路,趟过了一条条冰冷刺骨的河流,有的地方山高沟深,有时甚至还面临迷路的困境。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初心不改、从未退缩,一直奔走于乡村之间,只是为了让农牧民群众能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听到嘹亮的广播声。

群众点赞民心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的‘民心工程’、服务农村的‘致富工程’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乐民工程’。让百姓长期稳定地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看到农牧民家里广播电视正常播放,农牧民脸上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心里感觉特别满足和自豪。

在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的不懈努力下,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后续维修保障服务更便捷,部分地区农牧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情况得到明显缓解,日喀则群众切实感到变化、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日喀则市广播电视“村村通”便民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一如既往地守初心担使命,坚持因地制宜,实干苦干巧干,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服务效率,让广播电视“村村通” 长期通、优质通,确保这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