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7日

温馨小屋

唐大山

终于看到卓嘎家的棚屋亮灯了。

新居正在建设中,这处搭在路旁的棚屋是卓嘎家的临时住处。

其实,她只是偶尔在这里住一宿。正常情况下,她和家人住在夏季牧场,挤牛奶等活计都在那里。那里的住处比这里的棚屋好得多,尽管屋内的陈设大致相同。

2018年8月13日,卓嘎和央宗从夏季牧场回来。大女儿巴桑卓嘎尚未开学,二女儿其米卓嘎在等大学通知书,这次来陪妈妈和姨妈。

我看到她家灯亮的时候,天没完全黑。我在玉麦期间,几乎每天都从她家屋旁经过几次,每次都向小屋瞅几眼。这次如愿以偿,在这所小屋里见到她们。

卓嘎家的院子用铁皮和柴禾连接而成,院内外的草比着长高。有一次,副乡长尚林佳跟她的丈夫巴桑开玩笑:“你家院里的草快有人高了,你也不拔掉。”憨厚的巴桑只是笑着。平常住在牧场,房子建好后会搬家,善于爬山而不善于拔草的巴桑懒得打理。对我而言,走进院落,倒有表里如一的感觉,即小牧场上的青草延伸到家中。

提水女孩是巴桑卓嘎。上次去山上找牛,我在牧场见过她。当时屋里人多,我又饿又累,她好像忙着什么。毕竟她是巴桑和卓嘎的大女儿,我想和她聊几句,居然没找到机会。今天,她从邻居家提水,再次说明这个棚屋平时无人居住,只是临时住一晚。

准确地说,这处房子由三部分组成,西边的一间盛杂物,东边的一间为正房,挨着前面搭个小棚,用作厨房。房子的墙由铁皮和木板组成,外面围层保暖的东西,房顶钉着彩钢瓦。千万不要认为里面住的是贫困户,虽然卓嘎的棚屋与其他住户的临时住房并无二致。要知道,这所棚屋的主人曾为玉麦乡的乡长,是全国人大代表。玉麦是全县人均收入最高的乡,这里没有贫困户,小康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卓嘎看到我的到来,以笑容代替招呼。她认识我,我亦无拘束感。她们各忙各的,我在屋内晃悠。

矮屋里的高柜子上放着一个相框,右上方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头像,其他部分是他写给卓嘎和央宗回信的藏文内容。这封回信,我在快进隆子县城时巨幅宣传牌上看见过,重读过玉麦小康乡建筑工地上的具体内容,凝视过乡政府会议室墙上的藏汉文对照。此时,我在卓嘎家看到这封回信,有全新感受。当初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人、后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人——卓嘎,就在我面前。我与她的距离如此近,仿佛觉得北京天安门也在眼前。看,面带微笑的总书记正深情地看着她,望着我,凝视着玉麦这片土地。

在玉麦发展史上,卓嘎和央宗收到的这封回信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玉麦大踏步走进一片新天地。

卓嘎还是卓嘎。不管了解她还是不了解她的人,从衣食住行看不出她是退休的乡长,看不出她是全国人大代表。

此时的她,正在擦一只木碗。擦完碗,取来一个似乎一碰就掉灰的垫子,她拍了两下,虽是晚上,在电灯光的照射下,看得见一片灰尘落下。然后,她把垫子往木板上一放,算坐上软座。她从破旧的藏袍里掏出手机。当然,参加活动或外出开会,卓嘎和央宗都是盛装出现。手机的颜色和她身上的藏袍差不多。她划拉几下,里面发出声音:“你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她把手机收起来,双手托腮,静坐在那里。一家五口,三个人在这里,不在家的一个是巴桑,她的丈夫;一个是巴拉,她的小女儿。她是在想巴桑,还是在想巴拉,还是他俩交织出现在脑海里?巴桑,那个老实巴交喜欢喝酒的人,在困苦和寂寞中陪伴自己的人,晚上吃的是中午剩饭吧?出外放牧离不开他,上山捡柴离不开他,生活中的冷暖离不开他。巴拉,在山南职高读书的小女儿,早晚都要出飞的鸟儿。秋季开学,大女儿读大四,二女儿上大一,小女儿念高三。她们这代人和自己当年所处的时代不同。自己和她们这样大的时候,经常赶着牛群以牧代巡,守护家园就是守护祖国领土;如今,乡政府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巡逻,部队按照指令执行任务履行使命,自己的孩子毕业后会用不同的方式建设家园、报效祖国。别想那么多了,国家和政府给了那么多荣誉,自己能做些什么?在这里住着,过着熟悉的生活,孩子们学习上进,有什么比这还好呢?

其米卓嘎用刀刮着酥油块表面的霉迹。成块的酥油可以长时间存放,太久,会在表面出现霉迹。经过她的修理,原先看起来影响味觉的酥油块变得光洁。她把刮下来的碎渣揉成团放进木桶。工作完毕的她拿起手机,无奈,没有网络。近期由于道路施工等原因,信号经常受到影响。

其米卓嘎很快要步入高等学府,第一次出远门的她,怎么去学校?巴桑卓嘎的返校火车票是8月27日,她对妹妹的入学事宜已有考虑。妈妈不久要去内地进行一个月的参观考察,爸爸照看家里的牛,都不可能送其米卓嘎上学。怎么办?等到录取通知书来了,根据报到时间定吧。如果妹妹是9月初报到,巴桑卓嘎给自己的学校请几天假,改签火车票,可以送学。如果不是这个时间段,到时再想办法。我对她们说,如果没人能去,我可以送其米卓嘎上大学。我解释,其米卓嘎的开学时间在我深入生活期间,我去送学,无需向单位请假。

巴桑卓嘎就读的南昌工学院是所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院校,有来自四十多个民族的学生,她所在的班有十多个民族。什么是民族大家庭?想不到在读大学期间感受到了。很多同学像她一样,来自边疆民族地区;他们的祖辈像自己的爷爷桑杰曲巴一样,默默无闻而又顽强执着地守护着家园、建设着边疆。入学时,老师和同学只知道她来自喜马拉雅山中。读到大三,卓嘎和央宗的事迹尽人皆知,全校师生才知道这位勤奋好学的藏族女孩是卓嘎的女儿。

妈妈名扬全国,巴桑卓嘎在学校成为焦点人物。她知道,妈妈还是那个妈妈,一封回信改变的是精神世界,如果飘飘然起来,反而背离写信的初衷;巴桑卓嘎还是那个巴桑卓嘎,接踵而至的家庭荣耀是对妈妈和爷爷两代人的肯定与赞扬,如果骄傲起来,反而有辱家族名声。

巴桑卓嘎和其米卓嘎倒满开水,把从商店买的食品和饮料装进背包,明天上午和妈妈一起徒步去牧场。

卓嘎的棚屋和玉麦的很多地方一样,平时很少住人;一旦居住,都是温馨的家。

如今,卓嘎早从棚屋移住新居,玉麦正因更多人的奉献和关注着上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