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7日

牲畜有了“冬口粮”

——区农科院草业所种草记

本报记者 李梅英

“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草料,今年冬天,牲畜再也不愁吃的了!”那曲市申扎县申扎镇融赛多村村长西热高兴地说。

藏北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天然草地生产力有限。一直以来,饲草供给不足成为限制该区域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历史等原因,已开垦的草地由于利用不合理的原因,成为撂荒地、鼠荒地,寸草不生,地表裸露,稀薄的土层被大风吹得四处飘散,既降低空气质量,又成为雪线上升的驱动因子。

2018年,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所副研究员王敬龙带领技术团队在那曲市申扎县融赛多村(海拔4700米)鼠荒地开展了人工种草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

技术组在多方征集意见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技术方案,完成了种植布局设计,相关播种机具的调试、安装,确定了播种量和底肥的配比方案,对播种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把关。技术团队全程带领融赛多村群众开展人工种草,完成了禾本科优良牧草试验示范157.8亩,并在实施过程中手把手教会了牧民群众播种农机具的使用及牧草种植技术。

收割结束后,经测算,鲜草产量每亩达到2640.73公斤,干草产量每亩达到644.08公斤,比该区域传统种植青稞草产量提高了76.25%,保障了牛羊牲畜的日常草料,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增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还探索出在申扎县等我区相似高海拔区域禾本科牧草播种量、种肥使用量、追肥使用量、播种方式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在海拔4700米区域人工种草获得高产的技术瓶颈,拓宽了适宜于项目实施区人工种草牧草品种选择空间,推动了项目示范区牧草品种的更新代换。

王敬龙说:“通过优质牧草新品种的推广带动,提升了项目实施区禾本科牧草种植水平,为相似区域牧草种植提供了可复制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