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6日

农业机械化 乡村新风景

—扎囊县孟卡荣村“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诞生记

本报记者 段敏 次旦多吉 刘金鹏 徐杨

在雅鲁藏布江沿岸,省道101旁,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这里绿树成荫、沃野满目、机声隆隆,田园风光与农业机械完美融合,别具风格。

近年来,孟卡荣村“两委”带领群众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走农业机械化路子,完成了从县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到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飞跃,昔日的产粮落后村成为了产粮大村、种子销售大村和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令人羡慕不已。

初偿农业机械化甜头

孟卡荣村走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子,与一个人密不可分。

2013年上半年,孟卡荣村党支部书记嘎玛吾珠到拉萨市林周县参观学习时,第一次接触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原来庄稼还可以这样种,机器种、机器收也太省力了嘛。”从林周县回来后,嘎玛吾珠就想,“要是孟卡荣村也能像林周县那样搞农业生产就好了。”

实际上,在这之前孟卡荣村群众已经感受到了机械种植庄稼的好处。“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用手扶拖拉机耕地,大家都说,这比过去‘二牛抬扛’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了。”孟卡荣村村委会主任格列说,“嘎玛吾珠书记说要购置农机,搞机械化农业,大伙都很期待。”

“说干就干。”嘎玛吾珠把购置农机的想法,向扎其乡党委、政府作了汇报。没想到,乡里说,购置农机国家有补贴政策,这让孟卡荣村群众很是高兴。“2013年8月,我们用村集体收入22万元买回来了两台联合收割机,国家补贴了35%,省了一笔钱。”格列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坚定了我们走农业机械化路子的信心。”

“我们家种了17亩地,过去用镰刀收要花五六天的时间,用联合收割机几个小时就收完了。”格列说,“看大机械这么厉害,大伙可高兴了,迫切希望联合收割机到自家地里收庄稼。”

从县级社到国家级社

“趁热好打铁。”见群众积极性这么高,2013年下半年,孟卡荣村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嘎玛吾珠任合作社理事长。

“以后,我们每年增加一台农用机械。”格列告诉记者,“买耕地机械时,国家补贴了50%,大家伙儿的信心更足了。”

2016年3月,孟卡荣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该村农业发展逐渐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的路子。

“‘农业机械化’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还是困难的。”格列说,“以前的地,沟沟坎坎多,好多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

为此,孟卡荣村重新分了地,把各家的地尽量调在一起,以便于管理和耕作。“好在,群众都很支持,分地工作很快完成了。”格列说。

随后,孟卡荣村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平整和改良了土地。“平整土地,国家一共投入了260万元。这些钱让我们自己出,想都不敢想。”格列说,“我们之所以能走农业机械化的路子,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

“现在,孟卡荣村有2360.1亩土地,基本上都可以进行机械化种植。此外,合作社有大大小小机械27台(辆),都是群众自己开、自己修理。”格列说,“农业机械化后,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现在种、收庄稼,一家只要去一个人确认一下就行了,剩余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和从事其它生产去了。”

走上农机增收“富裕路”

该村今年78岁的群培索朗告诉记者,以前春耕时,一般要8个人一起劳动,那时他们家只有2个劳动力,还要额外请6个人帮忙。就这样,一天下来,也只能种4亩地,他们家有13亩地,要干4天,此外要还工6天,一共要10天。

“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干完了,机械耕、机械种、机械收,太方便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子旦增平措就在合作社工作,“去年刚去,一年下来工资2万4千多元。今年听说工资涨了,收入比去年还高。”

据格列介绍,孟卡荣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了8户贫困群众增收,促进了全村群众致富。去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15.16元。收入来源中,经营性收入占36.8%、工资性收入占51.7%。

“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后,不仅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质量也提高了。”格列说,“过去大家是卖粮食,现在是卖种子。村里卖种子最多的人家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最少的也有五六千元。”

此外,孟卡荣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还靠出租农用机械增加群众收入。“帮别人种、收庄稼80元一亩,去年一年实现收入25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格列说,“相信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群众的收入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