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19年12月13日

河湖清澈鱼儿游

—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改善水生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梅英

西藏以“万水之源”“千山之宗”著称,特殊的地理地形和高寒的气候条件使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具有独特的区系结构,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6年,是我区渔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以保护我区渔业资源、助力西藏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的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正式组建,并举行挂牌仪式。

这意味着我区唯一一家以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高原特色水产资源,保护、改善、调节、提升水产资源环境为重点的水产科研机构正式成立,并为我区制定水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为我区水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央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4年来,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立项各类项目34项,总经费近亿元,建成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繁育基地、西藏特有鱼类增殖育种场等科研平台,国家农业农村部还在拉萨设立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我区渔业资源保护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全面彰显。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西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系格局极为复杂,是我国河流数量最多、湖泊面积最大、国际河流分布最广的省区。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近几年来,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联合或独立承担了多项国家部委及地区相关部门渔业资源调查专项,据了解,这些专项调查范围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西藏段,总长3885公里;以及总面积达384平方公里的湖泊,有然乌错、巴松错、错那、错鄂和哲古错等。

“接下来,将会加强野外调查数据库以及鱼类标本库、活体库的建立,开展重要鱼类栖息地的勘测与保护规划工作,完善土著鱼类繁育技术体系,推进渔业资源有效利用,基于调查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日前,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项目专项中期总结会上,项目负责人表示。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2016年3月,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提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重点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同年7月,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强调援藏工作要抓好“五突出、五促进”,将“西藏专项”列为农业农村部重点农业援藏项目。

4年来,我区大力加强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力度,实施了拉萨河、雅鲁藏布江等重点水域资源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累计行程50000多公里,采集鱼类各类标本20000余尾,形成渔业相关数据30000多组等,为研究西藏鱼类的高原适应性及探究青藏高原鱼类的进化和演化积累了大量数据基础,深入了解掌握了西藏渔业资源现状,方便对其进行动态监测,为保护西藏渔业资源和构建水生态系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如说,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发现裸鲤新品种,填补了雅鲁藏布江干流无裸鲤分布的空白;在素有‘鬼湖’之称的拉昂错发现裂腹鱼2种,证明了拉昂错不是生命禁区;在墨脱采集到1种蟹类,丰富了西藏水生生物的组成,为西藏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治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牟振波说,另外,在墨脱自然水域发现了泥鳅,标志着泥鳅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可能已经入侵到墨脱地区,对墨脱水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

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摸清我区渔业资源的“家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已知鱼类有73种(含亚种),隶属于3目5科22个属。通过实施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项目,初步摸清了我区现有土著鱼类的资源分布情况,首次了解到我区外来水生生物的入侵情况,对我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逐步加大科学增殖放流力度

养护水生态系统安全,离不开科学增殖放流工作。

几十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鱼类资源也面临着国内其他水域渔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部分流域过度捕捞、生境片段化等。加之,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鱼类区系结构简单、生长缓慢、繁殖力较低、资源补充周期长、对生境高度适应和依赖等特点,使得西藏水生生态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受特殊的高原环境影响,西藏特有鱼类资源较为独特和脆弱,表现为种群高度单一性、寿命相对较长、生长十分缓慢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极为敏感,鱼类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共有73种(含亚种)鱼类,但因不科学放流,目前,西藏水域外来的物种已经达到20多种,挤占了本地鱼类的生存空间。而不科学的放流是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科学的增殖放流,不仅有利于西藏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更是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措施。”牟振波说。

2017年8月29日,西藏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备的一次渔业资源放流活动——2017年西藏自治区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暨放流知识科普活动在拉萨河南岸举行。此次放流的土著鱼类共有7种、5万尾,这是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201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增殖流放活动,年度累计放流西藏土著鱼苗200余万尾,为以后的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据统计,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9次,放流土著鱼类560余万尾,开展讲座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册,宣传活动进校园、进社区5次,科学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裂腹鱼等土著鱼类保护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9年,利用繁育的苗种,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黑斑原鮡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采用不同开口饵料、不同培育模式并设置了多个行为学研究实验组,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西南大学、中科生态等单位共同进行黑斑原鮡人工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目前,已撰写完成地方标准3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4年来,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加大对土著鱼类研究保护工作,目前,已编写完成双须叶须鱼人工繁育技术规范、拉萨裸裂尻鱼人工繁育技术规范、黑斑原鮡放流鱼苗室内培育技术规范等技术规程10项,为我区土著鱼类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以及科学增殖放流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发挥了规范性的作用,这些技术规程对从捕捞繁殖亲鱼的规格、到放流鱼苗的大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一方面,避免了对繁殖亲鱼的滥捕滥捞,另一方面,可提高放流鱼苗的成活率,真正做到了科学放流。

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4年来,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这主要受益于科研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

2017年3月底,为了更好地养护西藏本土鱼类资源,区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区畜牧总站协商沟通,将曲水县黑斑原鮡原种场,更名为“西藏特有鱼类增殖育种场”。

2018年,由自治区发改委批复,水产科研实验楼及其附属工程和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繁育基地开工建设。

2019年5月,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繁育基地和水产科研实验楼开始投入试运行。

目前,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繁育基地保存西藏主要土著鱼类亲本2000公斤,主要包括异齿裂腹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拉萨裸裂尻、尖裸鲤、双须叶须鱼等。2号车间主要实施了黑斑原鮡苗种培育,3号和4号车间主要进行西藏土著鱼类子一代苗种培育,9号、10号车间进行当年尖裸鲤,次年拉萨裸裂尻鱼养殖和保种。另外,基地设置了科普宣传区域,制作了雅鲁藏布江28种鱼类的宣传展板,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西藏鱼类资源保护的认知。

水产科研实验楼内分子生物学、营养学、水质理化等实验室,已具备开展鱼类科学研究能力,科技人员已在繁育基地和科研实验楼开展各项实验相关工作,为我区渔业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