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7月23日

坚定文化自信 精彩精神生活

——从“文化更加繁荣”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华社记者 周玮 史竞男 余俊杰

从每年数亿人次打卡博物馆、非遗走红到三星堆考古引发世界关注,从红色旅游升温到《山海情》《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视剧“圈粉”年轻一代,从红火的乡村文化大院到城镇密布的图书馆、博物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长、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汇聚成百姓全方位的幸福感、获得感。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小康中国,正以更昂扬的文化自信走在大路上。

服务美好生活,弘扬时代新风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喜提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从“出圈”迈向“出海”,在国际市场获得肯定,先睹为快的海外观众纷纷点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放眼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用文化提振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形塑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每年出版图书1.5万种,如今每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特别是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好书’。”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说,“书荒”到“书海”的跨越,见证了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也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围绕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复排、创排了数千部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从民族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话剧《人民至上》、彩调剧《新刘三姐》,再到福州伬艺《血色鸡角弄》、莱派尔《有事就找咱书记》,一大批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舞台艺术精品,记录历史伟业,激发革命斗志,鼓舞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转变。提升文化内涵、为精神“补钙”的文化旅游休闲活动备受青睐。

2018年4月8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这一改革实招戳中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数据显示,国内游人数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60.06亿人次。与此同时,红色旅游热度逐年攀升,从2004年到2019年,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14.1亿。

2021年5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等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沿着中华大地的“红色版图”,人们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

提振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我们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水平低,人口文化素质差,小学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20%和3%,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1949年增加18.5万所;在校生2.89亿人,是1949年的7.3倍。

2012年至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从28655亿元增至5301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3148亿元增至42891亿元。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须筑牢公平之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哈卜吗村小学,多年前,教室用木桩做墙、糊上泥巴挡风。如今,教室宽敞明亮,上课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室有3500册各类图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

“十三五”期间,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加速器,从铁基超导的世界级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从“墨子号”卫星到光量子计算机……这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都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密切关系。

这所由新中国一手打造的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国立学,为国家“强起来”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数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设发展是新中国加强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509万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要注重营造和培育先进的学术与创新文化,要从孩子们抓起,培养诚信、求真、创新的文化。科研人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

古老的紫禁城外,身着雅致汉服的年轻人排起长队,构成一道颇具“穿越感”的独特风景。在这些“90后”“00后”眼中,这座600多岁的皇家宫殿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红”。

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赏灯“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宫正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真正的目的是传承,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

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如今以55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从2002年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到我国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我们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4年多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国民教育各领域,滋养精神根脉、点亮小康生活。

抓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契机,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许多曾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与此同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

螺蛳粉近日火了!这次,它晋级成了国家级非遗。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公布,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等上榜。

百姓小手艺,致富大产业。柳州螺蛳粉已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养殖、种植、加工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解决就业、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很多地方,传统手艺正转化为脱贫生产力。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以文化焕发出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文明价值导向,滋养新时代、照亮复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