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14日

抗疫后援线民警的一天

本报记者 张黎黎 本报通讯员 田江华

何春平,林芝市公安局疫情防控办材料室一名普通民警,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抗疫后援线,用文字记录着全市公安机关抗疫一线的点点滴滴。

某日,细心的何春平用笔记录下了自己一天的“流水账”。那琐碎的一天,后援线上的抗疫民警忙碌而充实,用另一种方式书写警察职业的荣光。

07∶23,今天的起床方式是被一阵来电铃声叫醒

“小何,有个材料很急,你赶快处理下。”还在熟睡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一大早就接到了新的任务,既意外,又坦然,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

“艰难”地拿起手机一看时间,离自己设定的起床闹铃还差37分钟。

吃完早餐,换好警服,我抗疫工作的一天正式开始。

收拾昨天待办的文件、打扫完办公室的卫生、做好楼梯过道消毒……我立马开始各方联系、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结合当前抗疫防控工作实际,尽自己最大能力将领导安排的材料写得完整、详实。

作为办公室的一员,其实一般的文字材料整理整治问题应该不会很难,但疫情材料不同其他,特殊性、紧急性、重要性凸显,统计多、工作繁、涉及广等因素错综交织,这些正是我完成“任务”的诸多阻力与困扰。

15∶06,原本的午休,今天却又成了例外

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数据一条接着一条记,“埋头苦干”的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光真的过得飞快。

“老何,吃饭去了” 同事敲了一下门,“好好”随声附和后我又继续工作。等到了食堂才发现饭菜已经打完了,今天又来晚了。回到办公室,想着材料才完成一半,刹那间饿意全无,刚准备继续“战斗”,肚子却咕噜咕噜“起义”声起。

环视了一周办公室,突然窃喜起来——前几天局领导来慰问的两箱方便面正静静地“躺”在角落。打开面桶,撕开调料,倒入开水,美味即成。

好事多磨。给涉及的11个部门打电话、核实了8项最新的数据、仔细核对3遍,4100余字的初稿完成已经是17点多了。拿去请防疫办主任审核,改动了4个错别字、2处语病、1处标点符号。

20∶25,办公室微弱的灯光,是指引前进的光芒

初春的夜晚来的不算早,也不算晚。傍晚的朝霞总是那么的昙花一现,下班没多久,天气便开始渐渐暗了起来。

打开灯,面对着电脑屏幕微弱的蓝光,反复检查着材料,没记错的话算是第4稿。虽然谈不上是起早贪黑,也算不上历经磨难,但看着自己辛苦而来的成绩,一时的满足与欣慰成了自己最大的犒劳。

通过工作渠道打听得知,局领导还在下乡回来的路上。一边翻阅手机查看防疫办微信工作群信息,一边开始静静地等候。一桶泡面始终没能抵挡一下午的时光,肚皮的“抗议”终于如期而至。

等待间隙,我还是没能挨过饥饿的“折磨”,拨通了早就存好的外卖电话,点了碗牛肉面,加了个鸡蛋,算是对自己忙碌一天的宽慰和犒劳。

不一会,外卖便到了。“警察同志,你们真辛苦,快,趁热。”“谢谢”简单的两个字,却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23∶47,纵然路灯为伴,一切都很欣然

电话铃声响起,我拿起文件夹夺门而出,飞奔下楼。

“小何,材料我看了,没问题,你辛苦了。”

“应该的,谢谢领导。”

一天的“捣鼓”让我无暇顾及饥饿与忙碌,确实辛苦,却也欣慰。一切的付出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心里一直有个念头,如果自己的坚守能换百姓的平安,值!

深夜的月光分外皎洁,摇曳的树枝沙沙作响。看了看手表,时间定格在了23:47分。行走在四下无人的街头,卸下了工作的“盔甲”,放下了一天的工作压力,迈着轻盈的步伐,这就是我在防疫办普通的一天。

严寒与阴霾终将过去,温暖与希望终将到来。我们一起坚守这片雪域净土,一起等待“醉美林芝”漫天桃花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