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14日

“91年”民警和“91岁”老人的三次谋面

本报记者 王香香

一位是1991年出生的日喀则市康马县公安局民警,一位是91岁的村民,民警薛润乾怎么也想不到,因为工作中的一次探望,就与此前素未谋面的强巴老人结下深深羁绊。

第一次见到强巴老人是2018年5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部署要求,薛润乾第一次来到康马县嘎拉乡琼桂村看望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强巴。

琼桂村海拔4600米,地广人稀,常年多风沙,气候恶劣,条件艰苦,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强巴是村里的深度贫困户。早年老伴去世,膝下只有一个年逾花甲的女儿负责放牧、种地、照顾老人和她的两个外孙。女婿常年外出打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第一次来到强巴老人家了解情况时,我的心就狠狠地揪了起来。村里的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前,老人坐在院外灰土土的墙围墩子上,手里拿着半个沾满了土的馒头在吃,身上衣服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很久没有换洗。”薛润乾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强巴老人时的情景。

当随同的藏族同事问起老人女儿去哪了时,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耳朵背听不清楚,只是咧着嘴傻笑。“我到老人的房间看了一下,已经盖得发黑的被子皱成一团,没有柜子,衣服全部堆在床上。当时心里一阵酸楚,当下就决定一定要为老人做些什么。”

然而,由于薛润乾来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带老人迫切需要的慰问品,他只好将老人的房间打扫一遍,把零乱的衣服收拾一下,临走时塞给老人300块钱,让他的女儿为他购置应季衣物。“虽然我们语言沟通有障碍,但通过他的眼睛我可以看出他很高兴。”薛润乾说道。

第二次看望强巴老人已经是一年后。2019年,琼桂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房子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宽敞,村里通过养鸡、劳务输出、生态岗位等产业方式脱贫致富,村民脸上个个都挂着开心的笑容。

村里工作人员介绍,强巴老人一家也搬进了新房子,还是村里户型最大的新房。“当时他正在院子里的阳光棚里晒太阳,一看到我进门立马站了起来示意让我坐在他的身边。我随口问老人家吃早饭没有,他开心地笑着说:‘吃啦,吃啦!’”想起这次谋面,薛润乾心情舒缓多了。

请薛润乾喝酥油茶、行碰头礼,握着薛润乾的手不放。看到老人衣着整洁、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笑容,薛润乾第一次从强巴老人这儿感受到幸福的气息。坐在墙面粉刷干净、家具摆放整齐的家里,薛润乾心想环境变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好了,强巴老人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切显得美好和令人向往。

2020年3月底,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步伐,薛润乾和强巴老人完成了第三次谋面。原来从康马县城到琼桂村要用3个多小时,这次薛润乾只用了50分钟就到了,强巴老人顶着灰白色的头发,将薛润乾迎进门,家里依然光线敞亮、干净整洁,老人身体硬朗健康。

放下手中的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和400元慰问金,薛润乾坐在沙发上和强巴老人唠家常,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为了我们之间能进行简单交流,我从第一次见面后就在学藏语。距上次见面已经过了一年时间,但他还记得我,一直紧紧拉着我的手。老人已经91岁了,我们认识已经3年,现在他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亲人,看到他平安健康我就感到高兴。”薛润乾说道。

临走时,他们拍照留念,完成了91年出生和91岁高龄的定格。强巴老人站在门口看着车子驶出琼桂村,隐没在路的尽头;薛润乾看着强巴老人瘦瘦的身躯逐渐缩小成一个黑点,和琼桂村融为一体,印在他的脑海中。